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清气,一段家国与时代的心灵史
2023-06-20 08:35:49
来源:齐鲁壹点

记者 张向阳

6月17日下午,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青岛)中心、青岛文学馆和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92级同学联谊会共同策划主办的“清气·宋遂良文学文献展”,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图书馆启幕。

这是文献学(青岛)中心自2月25日揭牌以来,跨地域执行的第一场展览,也是祝贺文学评论家宋遂良先生从教从文七十年的特别展。


(相关资料图)

近五百件文学文献紧贴中国当代文学和山东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全面诠释了宋遂良先生从教从文七十年的历程。

作为文学鲁军的重要推手,他见证了山东文学40年的发展,也为推动山东文学的繁荣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幕式现场,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92级学生代表向宋遂良先生呈交《复旦五年日记》。

该书由1992级学生整理成稿,记录着宋遂良先生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的心灵史。

1992级校友、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表示:

通过本次活动将进一步加深社会对宋遂良先生的了解,

以老师为荣、传承老师的优秀品质是学生们的荣光,

并以此表达对母校的衷心感谢。

复旦校园生活史的旁白

各种珍贵的书评书稿、学术代表作、讲稿、与名家的书信往来、证书、日记、大量的影像资料……

数百件珍贵资料,生动讲述着宋遂良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治学之道。

在宋遂良的文学生涯中,复旦大学无疑是他最重要的起点。

67年前的1956年8月10日,宋遂良在海宁硖石徐志摩的故乡等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永远不会、不能忘记今天。复旦大学中文系是我的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我一定要做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觉悟的、为国家所需要的人。”

17天后,他抵达上海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

入学时值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他参加了复旦剧社的演出,并在《阿Q的大团圆》剧中担任主演,从此进入了缤纷的文学世界。

他在复旦演话剧,编校刊,办墙报,读史书,编织自己的文艺星空。

1959年,他大学三年级时便在《诗刊》发表评郭小川诗歌的《创造性探索》,这是第一次发表评论文章,是他与文学评论的结缘。

故纸温暖,笔墨芳华。

这次展览的诸多信件中,还有一封宋遂良与老舍先生的通信,以及相关的日记篇目。

1961年2月23日,宋遂良看到老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有关义和团的文章,当时他想写太平天国,于是给老舍写信请教。

信件于23日寄出后,26日老舍便发出回信,建议宋遂良关注这段历史里的小人物。

这封信的信封和信纸上均为老舍先生毛笔手书,一个是享誉文坛的大作家,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学子。

老舍先生的回信让宋遂良备受鼓舞,也一直镌刻在心里。

上世纪80年代,宋遂良就把这封信的原件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自己一直珍藏着复印件,在有意无意间,他存留了复旦那段生活的点点滴滴。

此间,有电影票、戏票、剧照、电报单,也有研究报告、书信、老照片、日记,记录复旦五年的生活。

在他的四本日记里留下了完整的印记,期间有欢乐和喜悦,也有心酸和挫折。

他用文字保存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爱所痛,连通了个体,校园、家国与时代。

这份历史不但是个人史,是复旦大学校园生活史的一份旁白,也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更是一段家国与时代的投射史。

这里面有历史的厚重,无声的教诲,有精神的感召,也有生命热量的传递,有赖于他的用心和坚持。

“文学鲁军”的守望者

在展出的文献中,还有宋遂良与张炜、左建明、矫健等山东作家的往来信件,以及于1983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推介张炜短篇创作的文章等。

当时,宋遂良从泰安一中调入山东师范大学,任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他亲身经历了山东文学四十年,见证了文学鲁军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山东作家成长的过程。

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坛最活跃的评论家之一,宋遂良一直致力于对文坛新秀的推介扶掖,助力文坛鲁军,笔耕不辍。

四十年间,宋遂良对文学鲁军的推动,从20后的塞风、许评、萧平、王火等一直至60后的张宏森、于艾香等,他视点的核心则在40后、50后作家,长篇小说写作是他最看重的所在。

他连续担任过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初评委,是最早在《文艺报》《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推荐山东作家作品的评论家。

张炜是宋遂良最早关注并予评论推介的山东作家,宋遂良作为张炜作品的第一个阐释者和推荐者,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文学评论文章。

与张炜同列,还有王润滋、左建明、矫健、尤凤伟、刘玉堂、苗长水……一个长长的作家榜单。

他对诸多山东作家取得更大的文学影响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遂良先生是文学鲁军的守望者。

他常说文学就是人学,是写人、写人性的,写人的情感世界、人的灵魂、人的自我超越,对人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不能功利的看待这一庞大的精神家园。

他认为,山东文学这四十年来,走过一个非常繁荣兴旺的道路,在关心现实,再现现实、关心人民这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著名作家张炜6月16日提前到场,为展览送上贺词。】

张炜、李存葆、李贯通等一批作家代表了山东文学的水平,文学是一个青春的事业,需要不断有新人发展,他希望更多的文坛新秀崛起,壮大文学鲁军的阵势。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森给宋遂良先生发来的问候信中,也呈现一段文学现场的过往。

上世纪80年代,宋遂良先生为他的电视剧《无雪的冬天》作序;

后来他创作的电视剧《车间主任》《大法官》,宋遂良先生从剧到书,都参加研讨,给予鼓励……

学术鲁军的一面旗帜

虽然已是“鲐背之年”,但是宋遂良先生对宇宙、对生命、对未来都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想象。

他说过,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应该珍视每一天,对那些家长里短、谁是谁非的无谓的事情都忽略掉,畅达、宽容,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和生命比起来,那些东西都是渺小的。

对于人生的价值,他认为是由学问、能力、修养、品德来决定的。

“为人师者,以身立教”,这也是他多年践行的原则。

开幕式上,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魏建先生回忆起四十年前一段令人称道的佳话。

1983年,宋遂良先生和吕家乡先生都获得副教授的晋升资格,但名额只有一个。

出人意料的是,两位同时放弃晋升,把机会让给对方,而当时他们相识不久,并没有太多的交情,体现出一代学者舍己达人、心底无私的境界。

在魏建看来,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一以贯之的高贵品格。

宋先生不但为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的供献,还是增强团队凝聚力的灵魂人物,又是扶持年轻学人成长的重要推手,树立了“一身清气,两肩道义,三尺讲台,四海文章”的榜样,培养了太多的栋梁之才。

他眼光敏锐,情怀博大,文笔优美畅达,名重文坛,成为学术鲁军的一面旗帜。

自上世纪80年代调入山东师范大学,宋遂良成为山东当代文学学科的构建者,曾力助田仲济先生构筑人才体系,致力于对学术新秀的扶植,并与孔范今先生等共同发起“新世纪文学评论奖”,为“王光东、吴义勤、张清华、施战军”等文学评论“四小名旦”命名,成为文学评论力量的培育者与鼓舞者。

同是评职称,宋遂良也曾为年轻学人“仗义行侠”。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陈思和在贺信中,深情讲述了他与宋遂良先生一段难忘的往事。

上世纪80年代,两人虽从未谋面,只因宋遂良在报刊上读了陈思和的论文,深为母校复旦又培养出青年才俊感到振奋。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作为复旦校友直接向学校领导提问:

为什么陈思和还不能评副教授职称?

“宋遂良老师为一个素不相识、也没有任何联系的青年教师积极呼吁,对我是一个极大的触动。我从此写作、做人,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更不敢有任何狂妄,我自觉意识到在这个世间有许多我不认识、也不知道的前辈和同辈的朋友,他们在默默地注视着我,关爱着我。”

陈思和动情地写到。

恰如著名诗人桑恒昌向宋遂良所赠的诗句:

“携来洞庭半湖水,

浇灌齐鲁一片山。

常望青松立千尺,

漫想白鹤翔九天。”

这或许就是他人格魅力与学识的最好写照。

“清气·宋遂良文学文献展”由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特别支持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青岛)中心、青岛文学馆、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92级同学联谊会策划主办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键词:

相关文章